首頁 | 中國江西網 | 論壇 | 博客 | 社區(qū) |   新聞:0791-86849275 廣告:86847125 手機報:86849913

“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 唱響非遺民歌” ——江西生物科技職業(yè)學院開展“大思政課”主題實踐教學活動


 大江網   2024-12-13 19:17:04 來源:中國江西網 編輯:胡哲敏 作者:冷喜芬
[瀏覽字號: ]

      大江網/大江新聞客戶端訊(通訊員:冷喜芬) 12月9日,江西生物科技職業(yè)學院師生一行來到龍南,開展為期三天的以“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唱響非遺民歌”為主題的“大思政課”實踐教學活動。

      一踏進彝族風情園,身著傳統(tǒng)服飾的彝族同胞便唱起了歡快的祝酒歌,龍南市渡江鎮(zhèn)鎮(zhèn)長李晶也早早準備迎接師生們的到來。李鎮(zhèn)長表示龍南位于江西省的最南端,是客家搖籃,有著少數民族聚集村,還有政府專門為彝族同胞打造的風情園,形成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期待同學們能夠探訪龍南文化,感受龍南風情,體驗龍南所蘊含的非遺魅力。

      彝族作為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,在其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孕育了豐富的彝族文化藝術。其中,彝族民歌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。在彝族同胞的引導下,師生們學習彝族文化、學說彝族語言、學唱彝族民歌。夜幕降臨,師生們身穿彝族傳統(tǒng)服飾,圍著篝火,伴隨著音樂的旋律,手挽手共舞,齊聲高唱彝族民歌《不要怕》,將活動氣氛推向高潮。在歌聲落幕之際,思政部黨支部書記在星光的映照下為師生們講授了一堂微黨課。他鼓勵大家珍惜此次學習的機會,在文化發(fā)展的沃土中汲取智慧,領悟文化所承載的民族精神,激發(fā)對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興趣與熱愛,創(chuàng)作出更多符合時代精神的文化成果,使中華文明煥發(fā)出新時代的魅力和風采。

      抵達龍南畬族鄉(xiāng),師生們立刻感受到了濃濃的畬族風情,這里是龍南地區(qū)唯一一個少數民族聚集村,家家戶戶墻壁上都有一個鳳凰的圖騰。畬族人民自稱山哈,意思是大山里的客人。村支書一行人舉行了熱情洋溢的迎接儀式,師生們也在畬族老師的帶領下跳起了歡快的迎賓舞。畬族服飾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師生們頭戴鳳凰冠,身穿鳳凰裝,換上畬族服裝,搖身變成山哈人!在風景如畫、林木繁茂的畬鄉(xiāng)風光中開設的“專題+藝術”特色思政課程,與當地畬族人載歌載舞,成為畬鄉(xiāng)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。

      來到龍南紅色名村紅巖村,師生們首先參觀了煙園圍,這里有著龍南保存最多且最為完好的標語,當地的老百姓又叫他紅軍圍,因為它曾經與紅軍有著密切的關系。數百名紅軍戰(zhàn)士在此地進行了為期10天的修整,領導當地的群眾打土豪、分田地,幫群眾務農,教群眾識字、唱紅軍歌曲。在煙園老圍的祠堂,思政部黨支部書記在當時紅軍戰(zhàn)士教學的地方為師生們講授了一堂微黨課。他動情地講述了紅四軍與煙園圍的故事,帶領師生們仿佛穿越時間的隧道,看見了紅四軍當年的風采。他還勉勵學生們,學好本職專業(yè),將來對自己的學生講好紅色故事,傳承紅色基因。

      接著,師生一行來到了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,這里是世界客屬第32屆懇親大會主會場所在地,主會場融入了客家圍屋元素,整個建筑呈“回”字形結構,內設走進贛州陳列展、世界客家文化非遺館。通過參觀學習,師生們不僅近距離感受濃郁的客家歷史風情,還沉浸式體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非遺項目,領略了客家先輩敢闖愛拼、在各行各業(yè)創(chuàng)造輝煌業(yè)績的風采。

      展望未來,思政部將繼續(xù)深入探索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弘揚中華文明,不斷滿足青年學子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
     



    新聞:0791-86849275  廣告:86847125  手機報:86847093   
     相 關 新 聞
      中國江西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
      1. 1、凡本網注明“中國江西網訊”或“中國江西網”、“大江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國江西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江西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      2. 2、凡本網注明“中國江西網訊[XXX報]”或“中國江西網-XXX報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江西日報社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江西網·XXX報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      3. 3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中國江西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,不授權任何機構、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、截取、復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(fā)布,可與本網聯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      4. 4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!撓捣绞剑褐袊骶W 電話:0791-86849032
      版權所有©中國江西新聞網    新聞:0791-86849275    廣告:0791-86847125    手機報:0791-86847093    
      贛ICP備案:贛B2-20050349號    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:贛B2--20120039    新出網證(贛)字06號
      網絡視聽許可:1407206號   文網文 [2009] 144號    贛演經字編號048
      主管: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  中共江西省委外宣辦  江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  主辦:江西日報社